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提案

发表时间: 2018-07-14 11:25:49

作者: 民主建国会张掖市委员会

浏览: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张掖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的实际,按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农民收入相对较高、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级组织坚强有力的原则,确定了试点县1个(临泽县),试点村60个,其中,省级7个、市级6个、县区级12个、乡镇级35个;制定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惠农政策、集中抓好规划编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培育示范典型8条措施。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全市首批60个新农村试点工作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

   试点村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突出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375元。  

主导产业发展快速,始终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来抓,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组织引导试点县、村在巩固提高“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马铃薯、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新型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川区试点村以玉米制种、日光温室、规模养殖为主,沿山地区试点村以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等优质轻工原料为主,牧区试点村以草畜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全市13个省市级试点村制种面积达到1.53万亩,较上年减少20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732亩,比上年增加1400亩;新建日光温室138座,累计达到793座;发展设施葡萄250亩,累计达到535亩;培育规摸养殖户405户,猪、牛、羊养殖大户均有所增加;新建养殖小区8个,累计达到12个;输出劳动力7399人,较上年增加516人,实现劳务收入3031万元,增加513万元。甘州区前进村去今两年发展设施葡萄370亩,露地葡萄80亩;高台县西八里村2008年养猪达到2万头,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统计,2008年全市13个省市级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有6个村可增加500元以上。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特色产业,试点村已成为引领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基础条件改善快,村容村貌稳步变化,止目前,全市60个试点村共完成村社道路硬化175公里,新建小康住宅5519户,绿化村社街道199公里,新修渠道179公里,完成自来水入户5148户,建成沼气池3980个,新建村委会31个、文化室51个、卫生所33个,文体广场35个,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3年来全市60个试点村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800多场次,培训农民8.4万人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392人,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487项、98%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平安乡村创建活动,为试点工作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止目前,甘州区前进村、临泽县芦湾村、向前村、高台县南岔村、山丹县芦堡村、民乐县何家沟村、肃南县湖边子村7个省级试点村,确定的85项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完成投资8579万元;甘州区田家闸村、临泽县汪家墩村、高台县西八里村、山丹县十里堡村、民乐县龙山村、肃南县湖边子村6个市级试点村,确定的68项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完成投资8350万元;甘州区新建村等12个县区级试点村确定的92项建设任务,已经完成73项,占任务的79.3%,完成投资5108万元;临泽县西湾村等35个乡镇级试点村确定的219项建设任务,已经完成159项,占任务的72.6%,完成投资8098万元。合计全市60个试点村共完成建设项目385项,完成投资3.01亿元。培育出了以生态文明建设兴村的临泽县向前村、芦湾村,以特色产业开发富村的甘州区田家村、高台县西八里村,以劳务输出、集体经济强村的山丹县芦堡村,以易地搬迁、集中定居建村的肃南县榆木庄村等一批各具特色,初现新农村风貌的示范典型。

体制创新有了新举措。创新领导机制,市、县区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从组织领导上保证新农村建设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在13个省市级试点村逐村召开现场办公会,分解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创新投入机制,在认真管好用好省级试点县、村专项助资金的同时,市县区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重点用于试点村建设,各职能部门在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重点向试点村倾斜;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试点建设,捐资捐物。创新帮扶机制,实行了市、县区领导联系,部门单位帮扶试点村工作制度,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市直各有关部门都出台了具体措施,使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中向试点村倾斜;从市县区部门抽调56名后备干部,驻乡驻村开展工作。创新考核机制,我市新农村建设实行主要领导责任制,市县区将新农村建设任务纳入县区和部门“三位一体”目标进行考核,同时把联系帮扶新农村试点村工作作为部门单位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新农村办公室进行考核;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建设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入手,对各试点村的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督促捡查,每年组织各试点村进行砚摩评比,不断推动工作深入。

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河西地区要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争创全省二流试点村的要求,也还存在以下差距和不足。一是增收渠道还需继续拓宽。大多数试点村特色产业培育虽然己经起步,但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二是思想发动需要继续深入。部分干部群众不能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个别试点村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试点村发展基础、投入力度、群众承受能力的差异,试点村之间工作进展还不平衡;部分试点村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特色产业培育,不按照《实施方案》推进工作建设的现象;个别县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跨年度报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进度。四是村镇规划相对滞后。受规划资金不够和规划力量不足的制约。目前我市完成村级规划的村只有153个,只占应规划村的17%。五是联系帮扶制度落实不够、有的帮扶部们工作力度不大,联系帮扶缺实质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进度。

建议:

一是围绕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木发展思路,以今后五年农民年均增收400元为目标,做强制种产业、做深马铃薯产业、做精蔬菜产业、做大肉牛产业、做优设施葡萄产业,提升劳务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实现特色优势产业总量扩张、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创优增效,努力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切实做好第一批试点县、村的考核验收工作。按照省、市关于对各试点县、村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的要求,集中力量,组织各试点村对照实施方案,进行一次认真地回头看,对确定的建设项目,实行挂牌销号制度,制定倒计时的工作方案,扎扎实实抓好落实,确保全面达标。查漏补缺,狠抓薄弱环节,切实做好检查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高标准通过检查验收。

三是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好做法,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误区,消除工作中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是总结经验,及早谋划下一步的工作。围绕“二十字”方针和工作亮点。全面总结提炼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加强与省上主管部门的联系,及时启动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推动试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五是坚持规划领先,加快村镇规划编制。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只有把规划做好了,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浪费。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协调市内外规划力量,从长远着眼,从区域经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趋势考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制定村镇建设规划。

六是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讲法规政策、讲实用技术、讲发展思路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切实加强以“两后生”等新生劳动力为重点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让走出去的农民具备一定的务工技能,能够较快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让留下来的能够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能够增产增收致富。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提案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